感应建筑,只相信科学是不科学的

发布时间:

2018-08-15

记得三年前提出过“中国感应建筑学”概念,今天重新审视之,从名字上看感觉似乎有些玄,也不像是什么“正派”学说。

记得三年前提出过“中国感应建筑学”概念,今天重新审视之,从名字上看感觉似乎有些玄,也不像是什么“正派”学说。但从创立的初衷来讲,其实是想重新思考中国建筑的精神特征,并尝试着运用简单而朴素的方式诠释。我们的汉字是象形文字,其象与形便有感应特征。山字像山形,水字像流水,而看着英文moutain water仍是一堆洋码码。感应思维应是东方世界观的特征之一。
1
谈起中国传统建筑,我们首先会想到木结构、院落、坡屋顶,也许会想起其“榫卯”节点构造。榫与卯,一公一母,通过严丝合缝并且无钉子的结合后,会形成一个协同受力的整体,即便拆除也很方便.。榫与卯的结合也的确像一种感应行为吧。再闭上眼想下中国传统建筑,我们很少想到哪个的孤独存在的房子,应该会有个场景,似乎有山、有水还有村落或小桥流水人家。是房子与自然的山水相互感应且共同存在的状态。我们称其为“天人合一”,这个“合”字便是环境与人相互感应在内心的体现。具体到当今,比如我们买了二手房,不管原来装修的有多好,也一定会再次进行装修。为何会这样做?是因为房中仍有着别人的气息,这个气息是什么?用仪器能测出来吗?目前是不能的,但用我们心是能感应得到的。因而古代先哲提出了“气”的概念。这个“气”字便承载了很多的感官信息。
 
1
自人类存在之始,建筑与人便相伴相随,共同演绎着各种故事和记忆。建筑不仅是一个时代科技的体现,同时也承载人文精神诉求和民族、地域特征。建筑不同于机器,建筑包裹着人,则一定会交互感应。若只就建筑谈建筑是不全面和科学的。有形并可见可用的建筑,与无形的不可见不可测的心智,他们如影相随、一实一虚。古代先哲解析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而永恒至今。又将人与环境的能量交换称之为“气”。那不可见不可测的“气”暂可理解为能量场。先哲英明伟大,科学目前解释不了的并不代表其不存在、不科学,比如我们身上的穴位,确实是感应得到的,但通过科学的解剖是发现不了什么的。还有我们常说的“上火”,那“火”又是什么?估计科学的检测报告不一定能完全反映。
1
 
支撑我们生命的要素是空气、水、阳光(能量)。古人只抓重点和本质,将空气和阳光以及能影响到气流和采光的山与房屋等等都统称其为”风“,将河流、道路、山水、雨水等称之为“水”。我们常说“风生水起”说的就是风与水的感应现象。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和城市史,其理论基础我只看到了两个字,那就是“风水”。尽管写此文时用这两个字有所顾忌的,但只用封建迷信来说之是相当有失偏颇的。科学的风水理论是基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平衡理论。目标是顺天应地,用当今科学讲是绿色建筑和被动式节能。还有一个目标是趋吉避凶,用现在科学来讲是天体运行对地球磁场会产生影响。因其操作和实践是有不可量度的感悟特征,江湖术士故弄玄虚,故被戴上了迷信的帽子。我们应注意到其理论具有立体多维和具有宏大视野的特征,大至天上地下日月星辰,中至四面八方的自然和人文,小至近人每个器具,还考虑到时间的第四个维度。确实是大系统大理论,仅靠西方的逻辑和公式是搞不定这么多因素的,只能靠交相感应来解析。离开风水和易经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只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此课题确实太大容我今后慢慢道来)
 
1
在与国际接轨西化主流的当今,中国民族建筑在失语状态,我们的建筑理论和形式已被全面摧毁。其形式可以被毁,但我们的建筑理论其实并没有被摧毁,我们能指导各行各业的理论框架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已写就(如《易经》《道德经》等),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学习认知、重构解析、并发扬光大。这也是弘原文化(微信号hoy887)要做的事。事实已证明,西方科学目前认为不科学的不一定不科学,只跟着别人走我们会无路可走。。。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