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曝料:成电价值3亿的宣邦楼是恢宏的交响乐,不存在”搭不搭”

发布时间:

2017-10-02

电子科大神秘校友“捐3亿”楼宇!两天内点击量爆表!正能量终于可以媲美娱乐圈花边新闻!

    电子科大神秘校友“捐3亿”楼宇!两天内点击量爆表!正能量终于可以媲美娱乐圈花边新闻!作为本捐建楼宇的主创建筑师也猛然间见切身体验到信息时代互联网蕴藏的无限能量!本楼宇中、西、现代风格共生共荣的表现形式,也引起“搭不搭”的评论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东方包容思想复兴的时代将来临

回顾历史可明晰当今和未来之势,综观百年中国近代建筑史,民国时期以中山陵为代表的建筑形式表现为“洋为中用”;建国初期以人民大会堂、民族宫等为代表的北京十大建筑表现为“民族存在”;该期间的苏联风格也同时涌入如北京展览馆等,成电的原主楼便是“苏式”的体现。接下来,十年文革时期的建筑为无特征和记忆的“朴素”表现状态;改革开放初期,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曾引起民族与现代的演绎与争鸣,出现了以北京西站为代表的“穿靴戴帽”的不大协调的民族风表现,改革开发中期,洋人建筑师大量涌入,舶来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如cctv大楼、国家歌剧院、鸟巢等。全国各个发达城市竞相效仿,并呈蔓延之势。如苏州的“秋裤”广州的“小蛮腰”等。近十年全国各大城市也纷纷营造大学城,且速度很快。这些脱离地域文化、孤立存在、且又在同一时期建设的大学城可圈可点且有自传播力和能留在记忆中的又有几个?让我们有记忆的校园仍是老校区如北大的绣楼四合院、未名湖;清华的大礼堂和二校门;武大的樱花;同济的校门、主席像;中大的牌楼;等等不胜枚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那就是记忆,触动心灵的认知和记忆。当今时代,国富民强,到了文化复兴和重新认知的时代。“搭不搭”不是关键,有没有记忆才是核心。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其生命力至今仍鲜活无穷,其原因是什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太极包容哲学思想使然。风格没有好坏,形式也没有高下,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是常态,东方登高的望远的包容建筑思想也将生生不息。

本设计首次提出五个维度的建筑理念

建筑不仅是形式,建筑也应有思想。建筑不只是三维,我理解的建筑是五维,除三维外还有一维是时间,步移景异表达的就是时间维度。常规情况下我们看到建筑的前面会想到后面也差不多,不一定有转到后面的欲望,而本设计强化了时间这一维度,转到后面则由西式变成了中式,反之亦然,这样便产生了惊喜和记忆。建筑是给人用的,体验者的心理感受也是一个维度那就是信息能量、认知力学,比如天安门高度不过35m但她带有的信息和能量远远超过几倍于她体量的摩天大楼,甚至于刻到了国家国徽上。我们项目中的钟楼其高度和体量远小于另侧的百米玻璃塔楼,但钟塔含有的信息能量是可以与之平衡的,照相者大多会选择钟塔,她有人文意蕴辨识度。这也是中国先哲最先提出“得意忘形”的意念均衡思想。

和而不同风格是世界一流高校的主要特征

协调仅是美的一种,但不是唯一的美,时间、历史、文脉不同的多种风格建筑共存才是心中最美的校园。印象最深的风格较多样的是麻省理工校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风格并存,有古典、现代、粗野、甚至解构主义(也有贝聿铭做的早期粗野主义)。耶鲁的校园也是哥特、粗野、现代、后现代、新古典。。。除了风格还有文脉。清华有中式工字厅、欧式的大礼堂、清华学堂、早期现代主义主楼、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学院等。文脉和历史才是校园的灵魂。本校区也是大学园区的产物,都是新建筑,看了不解渴,我们无法穿越历史,但可以创建未来,故追求“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共生共存。

追本溯源及“拿来主义”的哲学思考

追本溯源是一种哲学思考。电子科大的“本我”是“成电”。“成”乃成都古益州首府,成都的地域文脉则是我们需要体现的,临湖一侧,中国文化具有“上善若水”的哲学理念,故采用现代中式风格并赋予四川民居符号:屋脊上翘、青石底座、木穿斗、灰白墙、灰瓦挑檐及檐廊,在临湖廊下可闲庭信步颇具诗情画意。不模仿形只追求意,追求“拿来主义”的特征符号的神似和意象。承揽电子科大设计项目后,我专程去了素有欧洲文化发源地、开欧洲建筑先河之称的希腊,追溯欧式及“苏式”的源头,以吸收能量,并获得灵感。我认为,高校建筑风格,更趋向于民主开放,和谐典雅,厚重崇高的古希腊流派,而非较富有强权主义色彩的古罗马帝国之风。仰望星空,构筑梦想的希腊人,堪称文化贵族;当今国人,虽增了财富,但人文精神仍需补足,古希腊是以人为本的范例。在设计中以拿来主义的思想把经典片段进行组合和重构。还有一个“本”就是成电的校训“求真求实、大气大为”,这是成电的基因密码,除了“求真求实”不做无谓的装饰外,尤其是“大气大为”激励我们大胆设想和创作,依照计算机学院的特征密码“1”与“0”设想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组合。

我的“0”与“1”(创作点滴故事)

第一次去电子科大,没有标志物的吸引和呼唤直接就到了,校园很大占地近三仟亩,最高建筑39米,多是平缓且尺度较大的建筑,主楼高与长的比例接近1:10,像美国五角大楼,全景照下来较困难。八角形图书馆还好能照相。从没有想过标新立异,那是自私的设计行为;顺势而为、和而不同才能提升校园品质之道和追求。本着缺啥补啥的朴素的均衡思想,东湖之东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需要有座站起来的点式高楼,也应有座产生人文记忆的钟塔(高68m),并形成天际线的起伏,再用人文特点的水平楼将二者相连,形成序列。序列总长约200M,塔楼高约116m, 楼体最高与总长度的比例是1:1.7,接近黄金比例,间隔东湖距离银杏大道月三百多米,水平视角32度,非常适合观赏、记忆与照相。从主楼东侧道路首先看到300米外68米高钟塔,再看到旋转45度的110高的玻璃塔楼,步移景异逐渐吸引,走近再看到古希腊风格经典门廊和雄壮的欧式楼宇,形成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序列。究竟“搭”是美还是“不搭”是美,谁美谁不美并没有确定答案。建筑是静止的,而人是动态的,只有静态的建筑与动态的人的互动才是最美。最美的女人对动物来讲还不如食物,我们永远不能忽视的是我们的心灵感受和认知。只有设计师用心和思想赋予静态的建筑以设计灵魂,便能与人产生对话和互动,那才是建筑的真谛和我们的追求。

捐献楼宇的神秘校友为我们创作团队的设计组长

虽然这位“神秘校友”有大事业也不差钱,但在我们这里也只能屈就当个组长,他乐此不疲比做生意费心多多了。在设计之前他至少思考过2个月,我们完成方案用了6个月。为何会如此?他虽学计算机,但因父亲是土木工程师的原因受到影响也有天分,他心中有建筑理想,也有颠覆常规的思维模式,有极其严谨的计算机逻辑,还有推敲细部之科学和务实的精神,他真是跨界的天才。我们结缘已有12年,只有他叫我“大师”我理解的大师是有超常灵性和感觉的人,他是真大师。中、西、现代混搭的思想由他提出,对他的思想我心领神会一点便通,价值认知相同。尽管我的思维模式与他很不同,我思维感性且发散,属性不同而道很和。我专注建筑设计整三十年,已逾天命之年,仍在一线探索冲锋,一切皆为使命,皆为信念。我对建筑的认知业已跳出学派与风格的框框,也已上升到认知的能量场。我在文化摇篮山西工作生活30年,血液里渗透了些黄土文明的文化哲学,在广东20年工作注入了海洋文明的包容思想,又去意大利米兰理工游学过近2个月,对欧洲文明和建筑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理解。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复合思想和经历的人亦非常之多,我们共同创作出这样的建筑是顺势而为,也是自然而然,也不乏理性和哲学思考的光辉。

结语

只有运用哲学的认知,才能看清事物本质。时间、空间无始无终亦无界,东方与西方恰似男与女、刚与柔、1与0,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东方先哲智慧已揭示和将揭示出世界的无穷信息及深邃的宇宙密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已是共识,我们将心中的钟塔、心中的欧式、心中的中式与现代拿来并提取出来,将这些乐章组合成动听的交响乐篇章,在实现“中国梦”的主旋律下,创建出有自传播力的大气大为之宣邦楼,为创世界一流的电子科大添砖加瓦。这样,便是好便是搭。

(偏颇之处难免,欢迎指正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