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磨”重生,“驴拉磨”式的建筑设计需要涅槃重生

发布时间:

2020-03-05

苦逼的建筑设计从业者,像“驴拉磨”般辛勤工作

人生如梦,不觉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已33个年头了,做梦也没有想到,建筑师会从多少有些“殿堂感”的职业,沦落到当今“设计民工”(只形容这一现实)。虽然内心有些许挣扎和不愿意承认,但毕竟还是发生了。

纵观建筑设计行业发展,风起时似乎还是多些,沉落时稍微少些,但那风起云涌的建筑,像庄稼一样,遍地疯长,并且,千篇一律地生长。我自己的设计故事倒是没有多少,自己的“罪恶感”还是多少有一些。我一直记得,十多年前仁恒地产的广告词“善待土地,用心造好房”,我还记得近20年前深圳的“万科第五园”。我不是推崇这两个公司,只是喜欢那个时候的他们。那个时候提出的口号和建的那些房子,看后会多少会震荡一下我们的灵魂,至少我看到了他们那颗有强烈追求和理想的心。

 

 

现在无论排名在前还是在后的发展商,又有多少家善待了土地?是不是大多在拼命地扩张和流转?且商品化是这样的如火如荼。这些在同一时期建设,且比较同质化的房子,将来后人若要拆除,垃圾又能倒到那里?又有哪里可以容下?

我无意标榜自己,我也是产业链中的一员,为了生存,也生产了不少商品化的房子。当今在国内牛逼的发展商,都有自己的企业标准,标准化后的结果就是便于复制再复制,设计周期也超短,这才有了1天出图的笑话,其实也不是很可笑,我们十天能建成火神山医院,设计时间也就是几天,此事外国人很敬佩我们。但除了荣耀,我还看到了背后。这是长期快节奏开发和承压下,被训练出来的超级本领。此壮举也是此技能的完美体现。当然一定要向,为抗击疫情拼搏战斗并圆满完成设计工作的同行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没有合理的设计周期和合理的取费已是常态,物价房价都涨了,设计费不涨还略跌。竞争使然,驴多磨少(纯属自嘲用词不当处见谅)。除此还要配合开发节奏加班加点,只能像生产线样的生产。我参观过大型且名气很大的设计公司,我看到一条条像生产线样的排布着桌椅,便想起了纺织女工,每一列都有一个专业负责人,相当于一个“拉长”,还美其名曰“设计工厂”。我看了没有任何羡慕之情,内心只有凉嗖嗖的感觉。当然因能力所限没做出名气且公司规模小,没有能力挤进去著名发展商产业链去生产,确实少了发展机会也少挣了钱,但我并不觉得非常缺憾。因为这不是我学建筑的理想和初衷。

 

记得前些年“八国联军”的设计师曾横行发达地区,人家十几个人参与的方案设计费一个亿,我们几十个上百个人参与的团队设计费才几千万。说人家创作力强,我们想法不行。我们同行确实没想到,为什么要把个正常好用的建筑,设计得那么奇怪并反叛?“崇洋媚外”其实并不是很坏的事情,好的东西就要向人家学,百花齐放才是春。但确实不应该因此而迷失自己。

不怪别人,要怪就怪我们自己不争气。我门祖先留下来的,有温度的木结构体系,被摧毁了,就像中医现在的情况一样。我们发展和学习的太快了,我们真正有影响的设计大师在哪里?我们是有人获得了普利兹克奖,他并不是体制内的佼佼者,只是个特立独行的人,做了一点不可复制的探索。我在杭州业也看到了他设计的高层住宅,也就是那样,也没看到匠心独运之处。我们没有顾上建立自己民族独有的新的建筑设计体系。大家都向前和看向西看,较少向后和向着自己看。我们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大师也就不奇怪了。

 

我们的建筑设计行业,确需要涅槃重生。也需要向过往、向先贤学习,向我们的祖先学习他们的建筑思想。学习先贤简易、变易、不易的建筑哲学思想,学习祖先“天人合一”的建筑理想,学习祖先崇尚生命阳气的建筑理念。传承的工作是一定要做的,不能仅靠扶持较少数机构进行传承继承,还应鼓励广大院所进行广泛应用的探索。因为中国古建筑的已有形制,已时过境迁,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但其蕴含的营建思想并没有过时。仍要多多探索“营造”的事,而不只是“设计”的事。

 

 

古语“匠人营国”,这个“营”字,充满了对环境自然的至高尊重之心,充满了对天、地、人关系的和谐之心。我们不只做设计,还要满怀敬畏自然之心进行“营造”。我自己不想再像过去那样,蒙着双眼,像驴一样围着“磨盘”被动地转,现在只想,擦亮双眼,卸下磨盘和羁绊,改变路径和心境,走向“借鉴他邦,弘扬本邦“的光明大道。

我儿子受我影响也学了建筑,我常问他后悔学建筑不?他说不后悔。我略有安慰。他虽然在美国工作,我时常提醒和告诉他,中华先人的智慧就像灯塔指引着我们,要崇“阳“,也可学“洋”,但一定不要崇”洋“,不能忘本。我想在不远的将来,希望他们能像他们的建系祖师,梁思成先生那样,学成归国,做些对国家建筑事业有贡献的事情。

 

 

图1、4、5均是本人拙作,文章偏颇之处也肯请大力指正。

本文是弘邦的第二篇文章,烦您点“在看”激励,不胜感激。

 

 

 

 

肯请支持并关注上方“弘邦建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