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拜中山陵

发布时间:

2019-12-25

将谒拜中山陵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头一次去中山陵还是在1998年的夏天,我当时在南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后多逗留了一天,一人只身前去谒拜我们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只可惜那时“手机变相机”的革命时代还未到来,只留下过一张照片,因此,将谒拜中山陵以照片的方式记录下来,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

 

自2012年我在东南大学做客座教授以来,至今已七年有余,一直都想再来中山陵,然而每周有空的时间只有从武汉到南京来的当天周一,而偏偏周一全南京市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关门休息,因此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今年机会来了,到东南大学来上课的时间改为每周二,这使我有机会去游览南京的名胜古迹。今年的课程内容讲完后,决定多逗留一天,因此,11月13日在游览完明孝陵之后,我便前往就在附近的中山陵。

 

 

小车司机许师傅将我送到中山陵停车场便不能再往前开了。按规定,所有的参观者都必须乘坐电瓶游览车才能抵达中山陵,大概是两公里左右的距离,票价十元,一去一来二十元!

 

自从取消门票后,每位参观者就必须购买这种“变相门票”。而我清楚地记得,1998年那次来时,外来的车辆是能将客人一直送到中山陵的大门口的。

 

从电瓶游览车上下来后还有一段距离要走,越靠近景点大门,街道两旁的店铺就越有民国味道,这种气氛显然是刻意营造出来的。

 

 

景点大门口早已挤满了游客。现在参观中山陵虽不需要花钱买门票,但得事先预约,用这样的方法控制每日参观者的人数,否则,这里天天都会挤破头!

 

我这次的参观是由东南大学的一位老师事先为我预约的,我只需用手机扫描,就能进园参观了。

 

 

中山陵是由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1926年动工,1932年落成。中山陵的主要建筑由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组成,占地2000余亩。整个建筑群既继承了中国传统陵墓的样式,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气势雄伟,给人以庄严肃穆,巍峨坚固之感。

 

走进园区,中山陵的牌坊便呈现于眼前,牌坊正中有中山先生所书“博爱”二字,给人以庄重、亲切之感,即便是在其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所设立的旅游景点,你也是很难见到这两个字的。

 

 

 

 

穿过牌坊,你便走上了通往中山陵陵门的“神道”。在这条大道上,你能看到整个中山陵的全貌,你能发现,牌坊、陵门,碑室、祭堂都在一条直线上,整个建筑群的各个部分风格十分统一,一眼望去,都是黄墙蓝瓦。

 

 

 

 

 

平坦的“神道”尽头便是陵门。陵门背依钟山,坐北朝南,上有三个园门。中门顶上,赫然写有中山先生的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展现出中山先生宽阔的胸怀……

 

 

 

 

 

进陵门之后,便可见碑亭,亭内立有一块汉白玉巨碑,那碑的顶部刻有难得一见的“青天白日”徽,碑上书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落款为“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要知道,这个“中国国民党”指的可不是总部现设在北京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而是总部现设在台北的那个“中国国民党”!

 

 

 

 

走过碑亭,便要拾级而上,这段大上坡的路途至少有一华里以上,随着脚步的沉重,你的心情也会变得沉重起来,这是一条向上行走的道路,一条前去祭拜我们敬爱的中山先生的道路!

 

*一华里=0.5公里

 

 

 

 

 

登上这长长的高坡,你便来到了中山陵的顶部平台,前面的大殿便是祭堂!这祭堂也是三门式的建筑,三个门的门楣上书有“民族、民生、民权”,这正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精粹,中门顶上悬有“天地正气”的竖匾。中山陵的核心建筑一一祭堂,在蓝天白云之下,显得格外巍峨!

 

 

 

走进祭堂,正面立有汉白玉雕的中山先生的坐像,左右下方分别立有“致敬”、“肃静”的提示牌,所有进门的人都恭恭敬敬地向中山先生的雕像三鞠躬,以示敬意……

 

 

中山先生的伟大在于,他是中华大地上头一个认清了世界潮流的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先生的这句名言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永远的记取!

 

 

中山先生坐像两侧设有两门,通向后面的墓室。墓室周边由汉白玉栏杆围着,并有卫兵在旁站岗,向下有一个很大的圆形内室,你能看到与真人一般大小的中山先生平卧着的汉白玉睡像,我们敬爱的中山先生就在这睡像的下面,他长眠于此已经整整88年了!

 

见到先生的睡像,耳边仿佛响起了致力于国民革命一生的先生留给我们的警世恒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走出中山先生的墓室和祭堂,立刻就有一种气象万千之感,你会深深敬佩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从这中山陵高高的平台上俯瞰下去,整个钟山脚下的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天际线在告诉你,那是祖国的万里河山!

 

 

 

走下中山陵这长长的坡道,我感到,今天真是够丰富的了,一口气竟参观了中国历史上两位大人物的陵寝,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一一明孝陵,一个是中国最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的陵寝一一中山陵。

 

这两者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尽管朱元璋与孙中山都是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是朱元璋要建立的是一个世代相袭的“家天下”,而孙中山要建立的是一个民主制的共和国

 

因此,在明孝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专制帝王“朕即天下”、“为我独尊”的威权展示,而在中山陵,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民主主义革命家“心系民瘼”、“天下为公”的精神表达!

 

 

作为一位从武昌珞珈山走出来的“武大人”,我还多了一份思考:难道你不觉得我们武大珞珈山的老建筑与中山陵的建筑之间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吗?

 

首先,南京中山陵的牌坊与“国立武汉大学”的牌坊是中国大陆上两个最相像的牌坊,南京中山陵的牌坊建于1929年,“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街道口的那个)”牌坊建于1934年,把这两者一看,你便知它们都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除牌坊外,中山陵的建筑和武大的老建筑都采用了拱门格式。

 

 

 

而且,你甚至能发现,就连拱门上的图案都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另外,中山陵建筑的屋顶结构与武大老建筑的屋顶结构也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尽管瓦的颜色不一样……

 

 

 

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上,有两个地方是最容易见到“中华民国”字样的,一个是南京的中山陵,另一个是武汉大学。你看下面这两块碑,一个是“中华民国十八年”立的,另一个是“中华民国十九年”立的,两者只差一年!

 

 

 

南京中山陵与“国立武汉大学”老建筑之间的这些相似性是如何造成的?显然是中山陵的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在前,而武大老建筑的设计者、美国建筑师凯尔斯的设计在后。

 

在某些具体的细节方面,甚至不能排除凱尔斯模仿吕彦直设计的可能性。当然,吕彦直的设计本身也受到了外来的影响,他本人就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墨菲的学生。

 

墨菲 (H.K.Murphy)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4年开始到中国从事教育活动,1928年,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并与古力治,帕金斯,帕斯卡尔等一批外国顾问一起,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的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

 

而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建筑师凱尔斯也曾到南京来竞标过中山陵的设计,但未能成功,由此不难想象,他也肯定关注过吕彦直的中山陵建筑设计。从这两地建筑的相似性中不难看出,两者都是重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之间的结合的。

 

先有吕彦直站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向西方建筑技术的结合,后又有凯尔斯站在西方建筑技术基础上向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结合,两者一前一后,都完工于20世纪30年代,都在中华民国建筑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