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人生不得不面对的两条路
发布时间:
2017-11-28
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据说,有科学家预言,随着基因工程和微型机器人功能完善,人类可能从肉体层面有机会进入到“长生不老”的阶段。那时,人类将会面对什么?看了《人类简史》有点儿感觉。这可能还是要从“故事”说起…… 故事,往往是人类确认曾经发生过的事情,经过口口相传,几经演绎,或多或少会有些走样,讲者语气各异,词汇不同,听者理解有深浅,头脑画面千差万别。 当一个故事传久了,传多了,慢慢就成了众人脑海中绝不相同的那一朵思想浪花。这浪花姿态迥异,颜色差别,究其根源还在于个体不同的想象力。 这可能也是人类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直至信息社会不断升级变迁的动力之一。 有想象,人类社会无尽头。 科学发展到机器代人的后工业时代,人们逐渐摆脱重体力劳动、简单重复工作后,AI又在信息时代的模仿、学习更有智慧的人类。智人的定义也许从此会改变,智者会更多指向拥有极多数据、海量信息和无穷尽计算分析能力的“AI大脑”。而人类则慢慢会从社会发展的中心迁移。 宏观世界的变化始终离不开微观实相,如同大漠沙如金离不开二氧化硅,如同太阳日渐消减的质量离不开向外挥洒的能量,如同全体人类的命运离不开个体对未来的期许。以此类推,人类发展如同一锅老汤,经过数百万年的升温,缓慢慢慢慢慢慢地达到沸点,在科技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时,更需要一种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质变,在这时人类依靠自身生产力解决生存已轻而易举,关键是如何将看似苟且的现实与貌似诗歌的远方做个完美契合。好吧,从部落,到城邦,到帝国,到越来越平面的人类世界,物理距离在缩短,经济在一体化,而大众潮流涌动之后的个体刻意追求的差异化却让畏惧AI这一类高效解决人类现实问题但亦有可能完结人类文明的群体心存光明,希望在未来人类以此为支点站在智能社会所带来的高度科技文明的肩膀上追寻人类个体不同的梦想——以此拼接在一起,或许也以此铺陈出一幅人类社会非线性发展的新图景。 这图景中的细节需要推敲,尤其是,在智能化载体完成大量生产和社会工作之后,人类凭借何种力量予以社会前进的动力。也就是人类文明与未来科技如何匹配发展,甚至一直引领科技文明走向更大的辉煌。 有可能,也就是有可能,一是类似空间的迅速扩充,类似游牧民族不断拓展发展纵深,逐水草而居,在外太空科技的积累成果兑现之时,掌握更快的速度和充沛的力量克服各种引力,到达遥远的深空之地;二可能会是类似中国古老传统文明的个体自我追寻——内视,引导科技在微观世界有所作为,同时,完成个体对自身积淀百万年以来的身体密码与远古基因记忆的解读,寻求各种非理性与缜密思维之间千丝万缕的不经意关联。 无论向外部宇宙的宏大探索,还是源自内部精神景观的自我追寻,都意味着人类必须保持一颗恒久跳动的故事之心。这故事或许曾经发生过,或许在现实世界从未发生或以后也不会发生,或仅存在极少数个体脑电波跳跃的波幅中,或成为未来人类可深度协作“脑联网”中不断完成的当下,直至陈伟虚拟或现实的历史乃至未来。 这故事的边界越来越不清晰,有可能先是模糊了空间,穿插跳跃在各个不同空间,其张力不仅限于人类已知的空间范围;继而游离穿越时间的羁绊,时空坐标的维度不断升级,各种要素的搭配互不关联或无法理解,直至成为一种感觉。 也许正是这感觉才成为故事的边界,远眺无边无际,回首即在眼前。
人类平均寿命越来越长,据说,有科学家预言,随着基因工程和微型机器人功能完善,人类可能从肉体层面有机会进入到“长生不老”的阶段。




广告
招租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