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感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发布时间:

2017-08-28

•首先在文字上,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存在着强烈的感应现象。如“山”字象山,“水”字像水;而英文motain&water则看不出任何山和水的影像和联想。象形文字就是种鲜明的感应行为

首先在文字上,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存在着强烈的感应现象。如“山”字象山,“水”字像水;而英文motain &water 则看不出任何山和水的影像和联想。象形文字就是种鲜明的感应行为。

其二在医学理论上也完全不同。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人拆分成五官、神经、消化、内外科等,是局部的和理性的。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相关联的一个系统,和感性的。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感应行为如通过摸脉、针灸等感应行为即可判断出病情。西医则需一组庞大的建筑和多个科室的检测才能确定病情。中医理论的穴位在解剖上是不存在的,但确实可通过针灸或指压客观感应到其存在。其上火、虚寒等词汇也是感性的。

其三在绘画方面,西方讲透视解剖和写实,东方讲心中的意象和写意。在照相机存在的当今西方写实已走向死胡同并转向解构、印象和抽象等;而中国画“胸有成竹”的心与物的感应行为(写意)仍生生不息。

其四中国书法用毛笔是种感应行为。因为毛笔是软笔‘其运笔可随心演绎出干枯、快慢、抑扬顿挫等很多变化,可通过感应笔尖与纸的相互作用来表达气韵。

其五是饮食,中华美食讲究色、香、味,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已深入人心,其核心就是注重舌尖的感应。西餐则更像化学实验。东方使用的筷子,也是两个棍子的感应行为,简单有效,在野外撇两个树枝即可用餐。胜过西餐刀叉一堆。

其六在认知模型上,中国热认知模型是太极图,圆圈内一条S形曲线分黑白,形成最大的感应接触面,且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西方认知模型则是圆圈内一条直线分黑白,白即是白,黑既是黑,非黑即白。

在建筑的表现上,中国的木结构的榫与卯,是阴阳感应,木头柔软过石头,可基本随心所欲的塑造;西方多用石材,虽永恒,但冰冷的石头感应起来远不如木头。此问题与中国认知的“气”有关,后续会进一步理论。。。。。。。其实还有很多

通过以上简单的举例可提炼出东方文化传统重感应感性的基本特征,接下来说些感应的普遍现象

感应现象存在于所有生物,人类的感应力在退化

下雨前的动物表现如燕子低飞等,如地震前多种动物狂奔,人却在喝茶聊天,动物比人对自然变化的感应能力要强。我们打蚊子,蚊子也能有感应和反应。。。。例子和现象举不胜举

感应一词在物理学上便想到电磁感应。1831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人类电气化时代,是划时代的发现。其核心应是能量转换。为人类获取巨大而廉价的电能开辟了道路,大家能明白没有电的当代社会意味着什么?

异性间的“一见钟情”,是一种高级感应现象,那一刻眼神过电的感觉传输的信息量是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肯定是internet 所无法比拟的

“心灵感应”是一种大多数人共同感受到并认为存在的能力。“说曹操曹操到”的现象时有发生,意识流确有感应。科学也在逐渐论证。

作为一个文化不高却喜欢静观世界的建筑师,我逐渐认知到了感应的力量,并在着力研发创建《中国感应建筑学》理论认知体系,使之区分并颠覆自己所学的西方理论体系,并将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在认知和实践中逐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