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元宵节了,我们记忆中的年味还在吗?
发布时间:
2018-03-02
过年红红火火地来,又欢欢快快的走,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弱弱的问下,你尝到年味了吗?过年是国人的典型文化特征之一,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不用学习和提醒,大家都会自觉且认真的过
过年红红火火地来,又欢欢快快的走,不觉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弱弱的问下,你尝到年味了吗?
过年是国人的典型文化特征之一,文化是无需提醒的自觉,不用学习和提醒,大家都会自觉且认真的过,所以自我们懂事起就知道年该怎么过,也认真的过了几十年“年”。小的时候是“过”,长大成人便是“拜”了,但儿时记忆的年味依然在心头。
从节日名字看,元宵节的特征已较鲜明了。“元”字是本年上中下三元的第一个也是开年头一个“元”上元;“霄”则也暗示了夜晚的光明。如赏灯、猜灯谜。拜年的“拜”字缘起与佛,也确实与拜佛有关。,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也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蔓延开来。看下图元代名画《燃灯佛授记释迦文图》。所以祭祀拜神则是过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后来国人觉得不过瘾,又增加了浪漫,所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此情人是指未婚男女,不是当代泛指的“情人”。,芳龄女孩这一天是可以结伴出游,赏灯猜谜并可艳遇如意郎君。光浪漫还不够,又增加了“闹”的元素。把年的结尾推向高潮,如上街游走、划旱船、踩高跷、威风锣鼓、花车、龙灯。。。这些习俗多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我们小时候都看过红火,以上内容都有见过。而当今的主要特征成了发红包、抢红包了,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和踊跃参加的集体互动游戏。与时俱进其实也不错,红包缘起于我们广东的发“利是”习俗,业已红遍全国。
经济发展了,干净的只剩下钱了,我们的孩子的孩子不知还能不能看到我们小时候看到的红火表演?估计都只能变成了文化遗产保护了起来了,儿时年味的记忆不保护也会存在。
年过完了,元宵也即将闹完,虽然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盼,虽然我们吃穿用的过年与不过年都差不多,虽然我们的汽车方便、高铁很快,但内心也会觉得不过瘾,似乎缺点啥?其实缺的是文化民俗的风情,民族的特色年味,在大湾区的珠海更没有年味的感觉,也许偏远的地方依然有味道。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继承与传承的关系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在过年的尾声和高潮的这一天,我们非常开心的道一声“恭喜发财”“戊戌年吉祥”“元宵节快乐!并祝福和祈福所有的朋友们一年更比一年好!
广告
招租广告位